王珣(350—401),字元琳,小字法护,琅邪临沂(今山东省临沂市)人。东晋大臣、书法家,丞相王导之孙、“书圣”王羲之的远房侄子,中领军王洽之子。初任桓温掾属,与谢玄俱为桓温所敬重,隆安元年(397年),迁尚书令。于司马道子征讨王恭时为卫将军、都督琅邪水陆军事、假节,平乱后加散骑常侍。隆安四年(400年),病卒,年五十二。获赠车骑将军、开府,谥号“献穆”,后改赠司徒。有文集十一卷,工书法,其代表作《伯远帖》是公认唯一传世的东晋名家法书真迹,与《快雪时晴帖》、《中秋帖》并称为“中华十大传世名帖”之首的“三希帖”,亦被列为“天下十大行书”之一,排行第四。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。
晋孝武帝在位期间(372—396年),谢玄、谢安都是当时的权臣,王珣作为谢氏家族的女婿,颇受庇佑,仕途一帆风顺。但后来由于一些矛盾,导致两家不和,王谢二族交恶。但王珣由于得到晋孝武帝的赏识历任要职。谢安下令要把王珣调到江西南昌任豫章太守,王珣坚持不去。心中郁闷,便写信给当时任临海(今浙江台州)太守的堂兄弟王穆(字伯远),向他倾诉自己心中愤懑和不满,这就是传承至今的《伯远帖》。其行笔自然流畅,俊丽秀雅,为行书早期的典范之作。全篇随其本字之形,顺其自然之态,通篇和悦,浑然一体,有如天成。
【名家点评】
清代书法家安岐:“有自然沉着之气,非唐模双钩者。”
现代书画家启功:“王帖惟余伯远真,非摹是写最精神。临窗映日分明见,转折毫芒墨若新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