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 颜真卿《争座位帖》

  • 2025年8月27日
  • 碑帖
颜真卿《争座位帖》

颜真卿的《争座位帖》自问世以来,一直被历代书法家、评论家奉为圭臬,其评价极高且角度多元。以下是一些最具代表性的历代名家点评:

宋代

宋代是“尚意”书风的时代,书家们尤其推崇《争座位帖》中流露出的磅礴气势和天真率意。

  1. 苏轼(苏东坡)​​:
    • ​“比公他书尤为奇特,信手自书,动有姿态。”​
    • 点评​:苏轼认为此帖比颜真卿的其他书法作品更为奇特妙,是信手写来,毫不做作,但每一笔每一画都充满了动态和姿态。他精准地抓住了此稿“无意于佳乃佳”的天然境界。
  2. 米芾​:
    • ​“秃笔,字字意相连属,飞动诡形异状,得于意外也。世之颜行第一书也。”​
    • 点评​:米芾的点评极为专业和形象。他指出此作用的是“秃笔”(钝笔),反而使线条更显苍劲老辣。字与字之间意气相连,笔势飞动,形态变化无穷,常常出人意料。他最终给出了“颜行第一书”的至高评价,认为这是颜真卿行书中的第一名作。
  3. 黄庭坚​:
    • ​“奇伟秀拔,奄有魏晋隋唐以来风流气骨。”​
    • 点评​:黄庭坚盛赞此帖气势奇伟,体势秀拔,认为它完全囊括并超越了魏晋隋唐以来书法的风韵与气骨。这个评价将其放在了整个书法史的长河中进行考量,地位极高。
  4. ​《宣和书谱》​​(代表官方审美):
    • ​“迥然不同,兴酣耳热,方伸纸落笔,倏忽数纸,皆如金石声。”​
    • 点评​:官方典籍也给予盛赞,描述其创作状态是“兴酣耳热”(情绪高涨),下笔迅捷,写出的字如金石铿锵有声,强调了其作品中的力量感和音乐性。

明代

明代书家延续了宋人的推崇,并进一步分析其技法与气韵的关系。

  1. 董其昌​:
    • “郁屈瑰奇,于二王法外另有异趣。”
    • 点评​:作为帖学大师,董其昌认为此作在王羲之、王献之的法度之外,另辟蹊径,创造出一种“郁屈瑰奇”(沉郁屈曲、瑰丽奇特)的全新趣味。这个评价肯定了颜真卿在继承二王的基础上又能大胆创新的能力。

清代

清代金石学兴盛,书家更注重其线条的篆籀气和金石味。

  1. 阮元​:
    • “《争座位帖》如熔金出冶,随地流走,元气浑然,不复以姿媚为念。”
    • 点评​:这个比喻极为精妙。阮元说此帖就像熔化的金子从炉中流出,随地流淌,充满了一种原始的、浑然一体的“元气”,已经完全超越了追求姿态妩媚的层次。这精准地概括了其自然流淌、大气磅礴的美学特征。
  2. 杨守敬​:
    • “行书自右军后,以鲁公此帖为创格,绝去姿媚,独标古劲。”
    • 点评​:杨守敬从书法史的角度指出,在王羲之之后,颜真卿的《争座位帖》开创了一种新的格局(创格),它彻底抛弃了柔美的姿态,独自标榜一种古朴刚劲的风格。
  3. 刘熙载​(《艺概》):
    • “《争座位帖》,学者苟得其意,则自运而辄与之合,无假规规摹拟。”
    • 点评​:刘熙载从学习者的角度指出,此帖的精髓在于“意”(神韵、气势)。如果学到了它的“意”,那么自己创作时自然就能与之相合,而不需要仅仅停留在外形上的机械摹仿。这说明此帖是更高层次的学习范本。

总结

历代名家对《争座位帖》的点评,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共同认可的维度上:

  • 神采第一​:几乎所有评论都认为其价值远在技法之上,那种愤慨激昂、酣畅淋漓的“神采”和“意气”是其灵魂。
  • 自然天成​:“信手”、“无意”、“流走”等词频繁出现,说明其毫无雕琢痕迹的天然美感备受推崇。
  • 开创性​:它被公认为在“二王”妍美书风之外,另立了一座以“雄浑”、“古拙”、“气骨”为美的丰碑,是行书艺术的一大变革。
  • 人书合一​:评论家们无不将颜真卿的忠烈气节与书法风格联系起来,认为其书法的崇高风格正是其人格的完美体现。

正因如此,《争座位帖》不仅是学习笔法的法帖,更是感受书法“神”、“气”、“意”的顶级经典,被后人尊为“颜行第一”,实至名归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