颜真卿 《李玄靖碑》

  • 2025年6月21日
  • 碑帖
颜真卿 《李玄靖碑》

📜 一、《李玄靖碑》概述

  1. 基本背景
  • 全称:《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并序》,简称《李玄靖碑》或《李含光碑》。
  • 创作时间:唐大历十二年(777年),颜真卿时年63岁,为其晚年代表作。
  • 碑主:李含光(683-769),唐代茅山派道士,受玄宗、肃宗、代宗三朝尊崇,精通道学与书法(“颇工篆籀,而隶书尤妙”)。
  1. 形制与内容
  • 形制:碑高约一丈(约3.3米),四面刻字,前后各19行,两侧各4行,每行39字,共1600余字,楷书。
  • 内容:记述李含光生平、道学贡献及与朝廷的互动,反映唐代道教与政治的关联,兼具文史价值。
  1. 保存与损毁
  • 南宋绍兴七年(1137年)断裂,明嘉靖三年(1524年)毁于火灾,残石散失。清代仅存14块残石,共461字(全碑原1600余字)。
  • 现存拓本多为宋拓(如上海图书馆藏“断后毁前南宋拓本”),茅山现有碑为覆刻本,笔画失真且讹误多。
颜真卿 《李玄靖碑》原文

颜真卿所书《李玄靖碑》(全称《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并序》)因原碑损毁严重,现存拓本均为残本。以下综合各拓本及文献记载,整理原文核心内容及保存现状:

📜 一、碑文基本信息

  • 碑主:李含光(683–769),唐代茅山派道士,玄宗赐号“玄靖先生”。
  • 撰书:颜真卿撰文并楷书,渤海吴崇休镌刻。
  • 立碑时间:唐大历十二年(777年)五月。
  • 形制:四面刻字,碑阳19行、碑阴19行、两侧各4行,每行39字,原碑约1600余字。

🪦 二、现存原文摘录

(据拓本及《金石萃编》等古籍整理,保留关键段落与铭文)

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并序。
金紫光禄大夫行湖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撰并书。
先生姓李,氏讳含光,广陵江都人,本姓弘,以孝敬皇帝庙讳改焉。廿一代祖宏,江夏太守,避王莽,徙居晋陵,遂为郡人。高祖文嶷,陈桂阳王国侍郎;曾祖荣,皇朝雷州司马;祖师龕,隐居以求其志,徙于江都;父孝威,博学好古,雅修彭聃之道……谥曰正隐先生。
母琅琊王氏,贤明有德行。先生孩提则有殊异,晬日独取《孝经》,如捧读焉。羈丱好静处,诵习墳典。年十八,志求道妙,遂师事同邑李先生……
(开元中)玄宗知先生偏得子微之道,乃诏先生居王屋山阳台观以继之。岁余,请居茅山,纂修经法。频徵,皆谢病不出……
(天宝四载)请归修葺,乃特诏于杨许旧居紫阳以宅之,仍赐绢二百匹、法衣两副、香炉一具,禦制诗及序以餞之……
先生以阴阳数术之道,而不以艺业为能;极于转炼服食之事,而不以寿养为极。但冥怀素朴,妙味玄津……
铭曰:
抱一混茫,人之纪纲。先生以之,气王神强。
乃启玄旨,玄门以彰。乃为帝师,帝道惟康。
甘露呈瑞,灵芝效祥。上士云感,高风载扬。
鹤返仙庙,云辞帝乡。退归而老,妙识行藏。
德本无累,道心有常。实曰形解,孰云坐忘?
伐石表墓,勒铭传芳。穀变陵迁,厥迹弥光。
(全文止于“大历十二年夏五月建,渤海吴崇休镌”)

⚠️ 三、原文保存现状

  1. 损毁过程
  • 南宋绍兴七年(1137年)断裂;
  • 明嘉靖三年(1524年)毁于火灾,碎为二十余块。
  1. 现存字数
  • 清代残石仅存14块,共461字(全/半字);
  • 最佳拓本(上海图书馆藏南宋拓)存1144字(全928字+半187字+残笔29);
  • 茅山现存碑为覆刻本,笔画失真且讹误70余处。
时期残存字数/状态备注
南宋拓本约1144字(含残笔)上海图书馆藏,最完整
明末清初拓本约1000余字较乾隆拓多200余字
乾隆年间残石23块,存1040余字汪稼门访得
同治年间残石15→12块,存279字赵氏、张氏递藏

📚 四、研究建议

  • 完整文本:可查阅《金石萃编》《全唐文》等古籍,或上海图书馆藏南宋拓本影印版。
  • 书法特色:梁谳评“古雅清圆,带有篆意”,笔法圆健浑厚,结体开张舒展,为颜体晚年典范。
  • 文化价值:既是书法杰作,亦为唐代道教史重要载体,反映儒道思想交融。

此碑虽残,犹见鲁公风骨。欲探全貌,当循金石遗影,溯墨痕千年。

🖌️ 二、艺术特色

  1. 笔法风格
  • 圆健浑厚:用笔平正遒婉,线条如“千年古藤”坚韧,中锋行笔,藏锋含蓄,带篆隶意趣。
  • 结体宏阔:字形开张舒展,内紧外松,气势雄浑,体现“重、拙、大”的颜体美学。
  1. 气韵境界
  • 高古苍劲:一反早年《多宝塔》的工整秀丽,更显宽博恢弘,梁谳评其“古雅清圆,带有篆意”。
  • 自然天真:表面看似散拙不匀,实则内含严谨,古意盎然,被誉“非《画像赞》《中兴颂》所可及”。

🏛️ 三、历代名家评价

  1. 宋代
  • 赵明诚(《金石录》):赞其“字画遒劲,不减《家庙》《茅山》”,肯定其笔力与庄严气度。
  1. 清代
  • 王澍(《虚舟题跋》):
    > “跌宕莫如《宋广平》,肃括莫如《家庙》,此碑风格在二者之间,信是鲁公极笔。”
    将其与《颜家庙碑》并列为“颜书双璧”,称“魄力雄毅,直是鲁公得意之笔”。
  • 梁谳(《承晋斋积闻录》):
    > “乍看去极散极拙,多不匀称,而其实古意可掬。”
    强调其外拙内精的艺术深度。
  • 吴云:评其“闳伟沉毅之中饶有冲举欲仙之致,精采夺目”,点出道教题材与书风的融合。
  1. 近现代
  • 碑学地位:公认为颜体楷书成熟期典范,对柳公权、苏轼等后世书家影响深远,是“书法美与人格美结合”的典例。

💎 四、历史意义

  • 文化价值:既是书法杰作,亦为唐代道教史的实物载体,见证儒道思想交融。
  • 美学启示:以“字如其人”的格局(颜真卿刚烈忠直的人格投射于书风),开创楷书新境,奠定“唐楷”范式。

此碑如沉默的丰碑,熔铸盛唐余韵与书家风骨,至今仍诉说着中国艺术的永恒魅力。

参考资料:历代著录见《金石萃编》《校碑随笔》《虚舟题跋》等,拓本以上海图书馆藏南宋本为珍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