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碑刻概述
- 基本背景
- 《大唐中兴颂》由唐代文学家元结撰文,颜真卿书丹,刻于大历六年(771年),时颜真卿63岁。
- 内容为歌颂平定安史之乱后大唐中兴的功业,兼具历史纪实与文学颂扬。
- 现存于湖南永州祁阳市浯溪碑林崖壁,为摩崖石刻,横宽416.6厘米,纵高422.3厘米,楷书21行,满行20字,共332字,字径约15-20厘米,是颜真卿传世作品中字迹最大者。
- 艺术形式创新
- 书写方向突破:采用从左向右的竖式书写,打破传统右起左行的惯例,彰显创造性魄力。
- 字体简化:碑中自创11个简体字,调节笔画疏密,增强颂文气势。
- 摩崖特质:依山就势镌刻,石质坚硬,虽经千年风雨仍保存较完整。
二、艺术特色
- 笔法与结构
- 篆隶融合:行笔用篆法中锋,圆劲浑厚;出笔用隶法藏锋,撇捺如扛鼎之力,笔画刚健沉稳。
- 字形布局:字形方严外拓,中宫舒展,布白紧密,字实撑格,形成向外膨胀的恢宏气势。
- 风格演变:标志着颜体成熟期的巅峰,褪去早期《多宝塔碑》的雕琢感,转向雄浑朴茂的“大朴不雕”之境。
- 整体气象
- 全篇充溢金戈铁马之气与报国之志,映射盛唐进取精神,被赞“真力弥满,充实茂朴”。
- 明代王世贞称其“字画方正平稳,不露筋骨”,为颜书第一。
三、历代名家评价
朝代 | 评家 | 评价要点 |
---|---|---|
宋 | 黄庭坚 | “大字无过《瘗鹤铭》,晚有名崖《颂中兴》”,将其与“大字之祖”《瘗鹤铭》并列。 |
欧阳修 | “书字尤奇伟而文辞古雅”,拓本被世人所重。 | |
元 | 郝经 | 誉为“书家规矩准绳之大匠”,称颜书至高境界见于此刻。 |
明 | 王世贞 | “方正平稳,不露筋骨,当为鲁公法书第一”。 |
萧泰登 | “浯溪石刻人争重,只为平原太守书”,强调颜氏忠义气节与书法相辉映。 | |
清 | 杨守敬 | “雄伟奇特,自足笼罩一代”。 |
康有为 | “有营平之苍雄”,以汉代名将喻其雄浑气魄。 | |
何绍基 | 十次经浯溪拓碑,称“鲁公遗墨此第一”。 |
四、历史地位与影响
- “摩崖三绝”
因年代久远、形制巨大、书法奇伟,与浯溪山水并称“摩崖三绝”,成为浯溪碑林核心景观。 - 后世摹刻与传承
- 宋代已多摹本,黄绢拓本被用作屏风图障。
- 日本学者山田女士访华后叹:“看了此碑,死亦不忘”,可见国际影响力。
- 文化象征意义
颜真卿亲历平叛的忠烈气节与书法融合,使此碑成为“忠义精神”的物化载体。明人评:“惟其忠贯白日,故精神见于翰墨”。
总结
《大唐中兴颂》是颜真卿晚年炉火纯青之作,以雄健笔力、恢宏布局及革新意识,奠定了楷书典范。历代评家不仅推崇其艺术成就,更将其与书写者的家国情怀紧密关联,使这一摩崖巨制成为“字如其人”的千古绝唱。